11月6日到8日,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岛研究院与山东大学文学院共建莫言与国际文学艺术研究中心签约仪式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前沿与学科发展研讨会在青岛校区举行。莫言与国际文学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丛新强教授转达了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院长方雷教授对与会专家的真挚问候和特别感谢,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温儒敏先生和中心名誉主任张志忠教授向会议发来贺信并表达了对莫言与国际文学艺术研究中心的关注和期待。
莫言与国际文学艺术研究中心的成立,得到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和文学院的全力支持。文学院党委书记张帅回顾了文学院积极参与中心成立的历程,阐述了两地两院协同合作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就此后的合作共建提出切实有效的思路。青岛校区科研处处长、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张荣林全方位介绍了青岛校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构建的过程和现状,并就莫言与国际文学艺术研究中心的持续发展提出了学术规划与合作战略。随后,张帅书记与张荣林书记启动文学院与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共建莫言与国际文学艺术研究中心签约仪式。本次签约标志着两院深入合作的真正达成,必将为研究中心的发展带来重要的机遇和重大的影响。
签约仪式后,山东省莫言研究会的赵静秘书长向领导和与会专家介绍了在济南落成的莫言文学研究资料馆的基本情况,并展示了莫言读书会活动,给研究中心计划进行的“莫言文学体验馆”建设带来有效借鉴。随后丛新强教授主持会议,与会专家畅所欲言,围绕学科前沿话题和学科建设思路展开充分研讨。
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政府决策研究中心主任首先从自身专业角度讲述农村题材小说与农村政策及政策传播的关系,重点以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文学和改革潮流之间的良好互动为中心,分析了决策和文化与文学的互证关系。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动人魏建教授讨论了“新文科”的分科治学和学科融合,呼吁以真学术为最终标准,限定学科建设真正的关注点。山东大学文学院贺立华教授最早发起莫言研究,他深情回顾了与莫言的几十年的友谊,介绍了山东大学与莫言的独特渊源,阐述了莫言与国际文学艺术研究中心的发展历程和设计规划。山东大学文学院刘方政教授谈论的话题是文学启蒙和文化变革的有效性问题,表达了对于学术研究要不拔高、不神话,并以平常心看待的观点。丛新强教授总结发言,回应了中心对于学科的建设要立足于新文科专业优化和模式创新的目标。
与会学者从充分的问题意识出发,针对本领域研究中遇到的困境各抒己见。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宁明教授介绍了目前对以比较视野做莫言文学研究和文学传播研究的体会。文学院叶诚生教授以文献学的方法阐释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合法性问题,他认为文献是一种特殊的对人的阐释活动,文献学的路径使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更具备对象世界的完整性。诗学高等研究中心主任孙基林教授讨论了文学如何摆正与政治的相对位置。文学院史建国副教授认为,相比于寻找细微的文献资料,文学研究更应致力于建设学术体系,比如视觉和听觉等新的研究方向对现存体系建设的意义。诗学中心张立群教授结合自身做材料的治学经历,指出如果不把史料活学活用,任何史料批评都是无效的观点。国际教育学院青年教师布莉莉继续补充有关史料研究的话题,认为有生长性的研究不应流于琐屑呈现,材料重新历史化的同时,史料也应批评化。文学院青年教师丁晋以老舍的教学与写作为例,讲述了青年教师教、学、研几种工作的相互协调和共进关系。文学院新进教师邵部则以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为对象,思考学者身处的情感结构问题。文学院新进教师肖映萱以自己长期研究的网络文学为例,强调要更直接地触摸研究对象,比如接触更多媒介平台的文学呈现以及要积极应对新的技术发展,学会利用数字人文技术。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新进教师陈若谷向各位专家汇报了自己最新的研究兴趣,即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科学话语和科学世界观问题。莫言与国际文学艺术研究中心赵坤副教授以汪曾祺的写作和自己对汪曾祺的研究为例,谈到如何为人生和学术赋予意义,以及如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曾使用过“意义与发生”的名字所喻示的问题,焦虑的根源同时也是时代的阶段性问题。本次会议受限于青岛市与校区的防疫安排,规模不大,但话题开放丰富,专家学者们充分交流观点,构架了未来持续沟通的桥梁。
山东大学莫言与国际文学艺术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于2019年12月8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获得了相应的资源支撑与良好的发展。通过这次研讨,在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和文学院的共同支持下,莫言与国际文学艺术研究中心的核心工作将实现更为顺利的推进,中心的各项工作将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