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正值端午诗人节期间,山东大学诗学高等研究中心线上线下同步举办了“云帆诗会”活动。 “云帆诗社”两任社长、诗社骨干成员、山东大学作家班诗人代表、驻院专家代表、从山大走出与目前在校的诗歌评论家、诗人及学生代表等60余人参加活动。活动由山东大学诗学高等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孙基林教授主持。诗会围绕两个议题展开:一是向给人无限荣光的云帆诗社和辉煌的八十年代致敬,二是继承学习辉煌的传统、开拓云帆新世纪,中间穿插师生的精彩诗歌朗诵。
孙基林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云帆”早年命名,不仅出于一种激情和想象,也是对未来的某种期许、希望和象征,从云帆诗社到云帆诗会,标志着历史的经纬在延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今天我们在蓝岸云端相聚,就是为了赓续传统,扬帆远航再次出发,去开拓新的未来!
云帆诗社第一任社长耿建华深情回忆了四十年前云帆诗社成立的经过。他指出,云帆诗社在1980年代初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1977、1978级中文系学生为主体,主要活动范围在中文系;第二阶段是杨争光任社长后,范围扩大到全校,并与其他高校的诗歌社团建立广泛的交流和对话。云帆诗社第二任社长杨争光追溯了云帆诗社的诗歌朗诵会、诗报栏及油印诗刊等重要活动,并谈了诗社活动对当时山大校园诗歌文化产生的影响。两位社长对帮助过诗社成长的德高望重的中文系高兰先生、吴开晋先生表达了感激之情。
山东大学文学院贺立华、谭好哲教授对这次联结40多年历史的诗歌盛会深表赞扬,他们认为“云帆诗社”通过创办刊物、培养青年诗人作家等接续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山大的传统血脉,并对当下山大诗学高等研究中心寄予厚望。贺立华教授声情并茂地朗诵了云帆诗社同仁的诗歌作品。谭好哲教授认为当下的学术细分体系使得集创作与研究于一身的治学传统面临中断的局面,应该重铸这一传统,再现诗歌创作与诗歌研究的共同辉煌。
云帆诗社核心成员吴滨是《云帆诗刊》发刊词的作者,他阐释了“云帆”的由来与精神内涵:“云帆”源于李白的经典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对“云端的生活,彼岸的生活”的追求,是青春热情的一种张扬。毕业于山东大学考古专业的王川平在校期间的诗歌成就颇高,他认为“云帆精神”是对传统的坚持也是对传统的突破,具有一种势如破竹的气势。
优秀校友诗人代表刘功业、单纪文、蔡天新、张炜、姜志武分别阐释了“云帆精神”,认为“云帆”已经成为一种文学符号,不仅作为一个纯诗歌社团内蕴着“诗素”,更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意象和具有最光辉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成为流淌在血液里最深刻的历史记忆,也涵纳着一份份赤子之心的情怀。
庄伟杰教授认为校园诗歌是新时期诗歌思潮及美学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如何重返校园诗歌是研究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是弘扬“云帆精神”所需要的。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驻院专家赵思运教授指出,四十年云帆诗会如何再出发,究其根本是如何梳理与建立“山大诗歌谱系”的问题。他认为,从30年代的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陈梦家、孙大雨、方令儒、臧克家,到40、50年代的王统照、高兰,到云帆诗社,再到新世纪以来庞大的山大诗人群,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诗歌谱系。他建议从史料抢救与整理、诗歌评论家与青年诗人的培养等方面弘扬山大优秀的诗歌传统,使“云帆精神”薪火相传。
后起的优秀校友诗人代表、远在美国的宋明炜教授,姜玉琴、马知遥、田暖、杜鹏等校友诗人、评论家对这种云端穿越时空的对话高度认同,认为诗歌传统的再发现、校友诗人的坚持以及青年校园诗人的培养等对重新高扬山大乃至山东诗歌的优秀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在活动总结时,杨争光先生对“云帆诗会”的成功举办表示高度赞扬,认为校友诗人重温四十年前的“云帆精神”对当下诗歌创作和研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希望“云帆精神”能够代代相传。孙基林教授指出,从云帆诗社到云帆诗会,这是一条历史的脉络和线索,此次云帆诗会是山大学子继承传统、扬帆起航再出发的一次集约行动!
此次活动把山大云帆诗社中白发苍苍的77、78级前辈诗人和大洋两岸的青年山大校友诗人学者汇聚在一起,不仅仅是对山大诗歌传统的溯源和再发现,更是一场跨越几个时代的精神对话。诗会以1980年代的云帆诗社为基点,向前追溯了1930年代和1950年代两次辉煌时期的山大诗歌与诗学传统,向后则延及对新时期以来山东大学一批批校园诗人以及更年轻的青年学者诗人、博士硕士诗人等的集体关注。诗会是对山东大学诗歌传统以及当下诗歌创作和研究的一次巡礼,更是对山大未来诗歌及诗学的一次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