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红色经典”文学研究资料编纂问题座谈会通过线上线下召开。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张荣林出席座谈会并致欢迎辞,座谈会由山东大学莫言与国际文学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丛新强教授主持。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温儒敏、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贺立华、山东大学荣聘教授张志忠、山东大学兼职讲席教授张清华、山东大学诗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张立群出席座谈会,来自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莫言与国际文学艺术研究中心的宁明、于京一、赵坤、薛熹祯、陈若谷、潘耕、梁帆和10余名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丛新强介绍了编纂研究资料缘起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0-70年代的中国文学生活研究”及山大人文重大项目“红色经典文学史料的整理与研究”的学术需要和研究院及中心不断提炼学科重心、研究方向的现实需要。研究资料编纂以“三红一创青山保林”八部长篇小说为切入口采取以文本为中心的编纂方式进行。目前,研究资料编纂的初稿已经完成。
张荣林在致辞中回顾了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过去四年的机构建设、人才建设、制度建设,并从下一个四年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立论,向与会人员提出期望与要求。在播放的视频致辞中,温儒敏先生高度肯定了编纂“红色经典”文学研究资料的时代价值和学术意义,认为编纂一批“红色经典”研究资料,有利于发现新的学术生长点,进一步挖掘“红色经典”文学在政治、思想、艺术方面的不同面向。
研讨时,《创业史》《林海雪原》《红旗谱》《红日》《红岩》《青春之歌》《保卫延安》《山乡巨变》资料的编者赵坤、于京一、陈若谷、王昊、毛金灿、王静、韩金男分别就当前的成果与不足向各位专家进行了汇报。
在点评环节,张清华赞赏研究院以具体项目带动科研创新、深化人才培养的举措,提出编纂资料时必须具备历史视野和历史意识,意识到历史的分期,将其应用于编纂的体例之上,使得文章的史料价值充分彰显。他建议在精神分析或精神现象学的意义上多多挖掘文本的无意识结构、传统结构、民间结构等各种原型结构,进而探究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奥秘所在。
贺立华对编纂队伍的年轻化寄予厚望,认为“红色经典”曾是一代人珍贵的精神食粮,年轻一代人重新面对“红色经典”的思想和情感,恰恰构成了与上一代人的精神对话。张志忠指出,编纂资料的站位一定要高,在历史评价的“正题”和“反题”之后,年轻一代要有提出“合题”的勇气和使命意识,要体现出编选者个人建设性的眼光,同时建议顾及八部作品的差异性,重视“红色经典”编辑过程的价值,同时也可收罗一些网络上的评论,对一些争鸣文本的搜集,既要体现出特定的时代际遇又要有所节制,还可以吸收近年来“本事考辨”的相关成果。张立群、宁明、薛熹祯、潘耕、梁帆也就资料收集、编纂体例、海外传播、出版策略等方面各抒己见,对于具体的编纂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丛新强感谢各位专家学者提出的指导意见,认为这次座谈会既是对项目团队的直接帮助,也是一场深刻的学术讲座,要更加勤勉不懈,努力克服初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张志忠在总结时肯定了座谈会丰富的学术内涵,感谢了各位指导专家的支持,同时设想了研究中心之后的学术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