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桃洲教授应邀做客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第十三期横渠学术论坛,作“当代诗歌批评的本体论趋向及其限度”的学术报告。论坛由山东大学诗学高等研究中心主任孙基林教授主持,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文学院等数十名师生线下线上参加论坛。
张桃洲教授由反思当代诗歌批评生态的问题意识出发,以诗歌批评的“本体论”趋向为中心线索,线性梳理了现代诗歌的批评传统,以及1980年代、1990年代和新世纪的诗歌批评发展状况。他指出侧重于新诗内部审美的“本体论”趋向,是当代诗歌批评自1980年代以来“自成一体,成就独到”的一项特征,这项特征虽然应合了当代文化的变迁节奏,但含有过度“板结”的危机与限度。对此,他提到诗歌批评可以借鉴巴赫金的诗学观点,在各种诗歌本体形式的背后努力发掘“社会评价”内涵,从而建立起一套更为全面的批评体系,也在更高的维度上维护诗歌批评的“本体论”目标。
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驻院专家赵思运教授、山东大学诗学高等研究中心张立群教授、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王东东副研究员、山东大学诗学高等研究中心马春光副教授等与会专家学者就诗歌批评“本体论”的影响、陈超“生命诗学”的意义、诗歌“新感受力”的可能性等问题展开研讨。
主讲人简介:张桃洲,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与评论、中国现代文学及思想文化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新诗话语研究》《语词的探险:中国新诗的文本与现实》《中国当代诗歌简史》等论著,出版《耶路撒冷十四行诗·秋之书》等译著。获首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二届“教育部名栏·现当代诗学研究奖”等。入选2011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